今日此文,以阿里的产品为例,探讨区块链是否必须“去中心化”?
非中心化是内生变量,并非绝对方向。
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讨论中,去中心化这个词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,但是也有很多模糊和误解之处。
基于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Buterin的思考,我进一步阐明了我的观点,即不应盲目地追求去中心化。
事实上,去中心化有利也有弊,任何一个项目,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方法都应该是系统内生性变量,是机制设计的关键,也是区块链生态进化的重点。
首先我们来看一下VitalikButerin。他将去中心化的思考划分为三个层次:结构层次,政治/决策层次和逻辑层次。
在此基础上,他进一步分析了经常被提及的三个支持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原因:faulttolerance,attackresistance,andcollusionresistance。
此外,他还指出了在何种情况下这三个理由可能不成立,以及相应的结论和对策。本节的论述充分地表达了维塔利克·布特林个人的许多判断,还可以推断他接下来的行动,非常值得细细品味。前者偏重技术,后者偏重人类行为,较难设计对策。实际上,VitalikButerin甚至放弃了collusion先验定义。
以上是我所见的比较系统和冷静的非中心化分析。
我对去中心化的态度比VitalikButerin更明确。尽管在系统架构级别,分布式是该技术的起点,但是从应用的角度,我强烈建议大家不要把“去中心化”作为区块链项目的天然优势,更不要将其作为理想去追求,甚至成为一种价值。非中心化只是一种制度安排,一个内生变量,需要系统的考虑。
最初的部族经济是点对点的,完全非中心化。
为什么会落后呢?这是因为网络太稀疏,没有协同作用。以部落和乡村为核心,相对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是核心,而交换网络的扩张,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。产业经济的核心是生产线,是由供应链和科层制企业管理构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。
在地方(部门)内部,工业经济有着更为密切的合作。因特网开启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协作时代。电脑因特网与移动因特网之间的协同作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。
在未来,物联网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结合,将大大扩展网络协作的边界,并以点到点的网络结构为基础构建网络协作。